English Version
“博雅讲坛”——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
发布时间: 2019-06-04  作者:  浏览次数: 179


 201961日,荟萃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做客“博雅讲坛”,畅谈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人文素养班等150余位学生聆听报告。教务处副处长于猛主持报告会。

讲座全景 王思佳摄 

 宁稼雨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指出文化价值观具有超越性和历时性,深刻影响着某一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情感好恶。文化价值取向是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往往以历史、文学等感性形态表现出来。从纵向来看,历史和文学表现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是一个个彼此孤立的绝缘点,而是反映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历史规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以其独有的思想与艺术魅力饮誉于世,如果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四部经典巨著反映出什么文化价值取向?它们之间是否有其内在的关联?如果把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加以审视,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轨迹:从下层市民所关心的社会政治问题入手,进而转入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既显示出通俗文化由俗到雅的走向,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自我调解机制。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蕴含了一个谁是合理合法君王的社会价值判断问题。这部著作的“拥刘反曹”倾向所体现的正统观念和三分归晋的结局,表现出古代市民阶层对于社会政治权力问题的异乎寻常的关心。本著作潜在地提出了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公正的事情,下层市民的理想政治图景往往要归于破灭,那么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否有解决的途径?

《水浒传》:《水浒传》的绿林文化精神和墨家思想的侠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三国演义》提出的社会问题。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理由,是由于高俅之类的奸臣无道所致。高俅的无道和曹魏、司马氏政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市民阶层理想政治的对立物。不同的是,《水浒传》提出了市民阶层自己对于社会政治不公正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用非正常、非政府的绿林造反的“替天行道”的方式来解决,但《水浒传》后半部分招安失败的结局又给造反后的绿林豪杰的归宿留下了很大的悬念。

《西游记》:《西游记》巧妙地回答了《水浒传》留下的悬念,《西游记》前半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与梁山好汉起义造反的故事颇为相似,后半部分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有点造反者接受招安的意味。但比起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后的悲惨结局,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行为具有造福人类和探索真理的积极意义,这就把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地统一在取经的猴行者身上。

《红楼梦》:如果说孙悟空的形象已经将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融为一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大名著完成了对于现实人生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圆满思考的话,那么《红楼梦》则不满意于这种现实层面的文化价值取向思考,而是尝试将其上升和飞跃到哲理人生本质的高度。《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的出家,反映出封建社会外在的社会政治悲剧(贾府的腐化堕落)、内在的历史文化悲剧(主人公深受传统封建道德文化侵蚀造成的厄运)和永恒的人生悲剧(贾宝玉参透人生出家)三个层面的悲剧,全面揭示出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至此,中国市民文化的关注焦点和价值取向就从外在的社会现实思考逐渐进入内在的人的生命本质,完成了市民文化价值取向从现实通俗向高雅文化的过渡和转移。

现场提问 王思佳摄

 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从“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如何选书读书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宁教授逐一进行精彩的回答,并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锻炼自己的胃口,汲取其中的营养,不断培养分辨是非和消化吸收的能力。

 通过宁教授的精彩报告,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阅读作品不能只关注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更要从作品中跳出来,联系个人和社会,贯通历史和现实,既要学会把书读厚,也要学会把书读薄,不断培养成熟的思维判断能力,丰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宁稼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个人专著近20,发表论文15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首席专家。


版权所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荟萃学院   邮编:266580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电话:(0532)869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