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做客荟萃讲堂谈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意义

发布时间:2017-12-18作者:于美霞 陶思睿 赵艺佳浏览次数:361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1217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做客荟萃讲堂,为师生作题为“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意义”的专题讲座。

“一百年前,推进古老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为什么不是一场科技革命,而是一场文化运动?”刘勇从五四运动讲起,用“一点难求,巨星满天”八个字概括了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他指出1917-1949年这三十多年正处于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节点,给中国文学和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文学作家”、“国学大师”、“外国文学翻译家”是每个五四作家基本同时具备的头衔,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历史转折,加之在这一过程中中外文化的碰撞,涌现了鲁迅、胡适、李大钊、冰心、郁达夫、郭沫若等一大批五四先驱。“五四年代的人是空前绝后的一代,是不可复制的一代。他们身上闪光的,正是我们当代青年现在所缺少的。”刘勇对他们表示了赞叹,也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冀。

在谈到五四新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这一内容时,刘勇分享了他自己对于日本、俄罗斯、欧美文化的见解,“文化之间存在的交汇融合、相互借鉴是明显的,是不可忽视的,研究五四新文学不能回避世界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影响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郭沫若研究会、老舍研究会理事等。曾担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等。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